「本文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记者曹华 8月的奇台县西地镇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该镇北部沙漠前沿,一排排梭梭整齐划一,像手握钢枪的战士,牢牢扎根在沙地,远远望去,绿色覆盖着大地,守护着当地群众的家园。 随着退耕还林的深入开展,西地镇将沙漠前沿的农田全部退耕还林,栽植了梭梭,锁住风沙,让沙漠披上了绿装。同时利用栽植的梭梭接种肉苁蓉,不仅实现了防沙固沙,还绿化了土地,给农户增加了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 8月11日,奇台县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在西地镇桥子村退耕还林地和村民一起查看刚采挖的肉苁蓉。何龙摄 用绿色挡住沙漠 奇台县西地镇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北沙窝地带,北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当地的桥子村、沙山子村、旱沟村位于沙漠边缘,农民的庄稼地与沙漠挨着。长久以来,西地镇群众深受风沙侵害之苦,庄稼地时常被沙子覆盖,严重时导致农作物歉收,而沙漠的移动,也不断压缩农民生产用地。人与沙的矛盾、人与水的矛盾非常突出。 年,为阻止生态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的不利现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奇台县在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荒漠实施退耕还林,打造南护天山、中建绿洲、北治沙漠的50万亩绿色生态屏障工程。通过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沙产业为主的绿色林果产业,让荒山荒漠穿上绿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年,西地镇抓住退耕还林好政策,完成退耕还林3万多亩,这些退耕还林地大多位于沙漠与人活动区域的交界处,生态效果更加突出,农民在原来的耕地上种植了乔木、灌木,牢牢将沙漠移动的脚步锁住,阻止沙漠进一步侵入。”奇台县西地镇林业站站长王吉录说。 第一批退耕还林地为西地镇在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生态防护墙,减轻了风沙的侵蚀。然而,由于长久以来过度开垦,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家住西地镇桥子村的54岁村民蒋英文回忆,小时候家里打口水井,深入地下20-30米就会出水,而现在,要深入地下米才能有水。地下水位的下降,让地表植被严重退化,很多植物因为缺水而枯死。 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退耕还林地里生长的肉苁蓉(8月11日摄)。何龙摄 年,西地镇抓住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将4.1万亩的耕地退成林地。与前一批退耕还林思路不同的是,这一次,不仅要实现生态效益,还要实现经济效益,4.1万亩土地全部种植耐旱的梭梭,同时在梭梭林套种名贵中药材——肉苁蓉。 “短短几年,西地镇肉苁蓉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亩,今年预计还将增加亩,肉苁蓉种植技术也日渐成熟,为退耕还林农户带来经济效益。”王吉录说。 让“绿海”改善环境 从桥子村向西不到2公里,就是村民蒋英文的亩退耕还林地。这个种了30多年庄稼的农民,在50多岁的时候种起了梭梭。“这对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我来说,真是艰难的转变。”蒋英文说。 从年种下梭梭林算起,不到3年时间,桥子村的西侧不知不觉地出现了一大片绿色,梭梭林已经长到了2米高,远远望去就是一大片“绿海”。蒋英文在梭梭林里盖起了一栋简易土房,养起了鸡,种起了菜,俨然世外田园的模样。 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退耕还林地(8月11日无人机拍摄)。何龙摄 傍晚微风袭来,劳作一天的蒋英文喜欢在梭梭林下纳凉,看着越来越茂密的梭梭林,蒋英文心里跟明镜一样,“退耕还林其实是还生态的债,现在种梭梭,每亩地一年用水不到立方米。”蒋英文说。 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机。如果你有机会行走在蒋英文的退耕还林地里,会突然遇到从梭梭林里飞出不知名的鸟儿,有时还会遇到野兔,连活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黄羊也会出现在这里。 “我从小在西地镇长大,对这里的变化看得很清楚,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的退耕还林以及防护林建设,西地镇北部沙漠已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风沙侵害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尤其是对水的使用越来越严格,农民有了节水意识,普及了滴灌技术,这些节水措施让地下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一些原本荒芜的戈壁滩逐渐绿了起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蒋英文说。 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退耕还林地(8月11日无人机拍摄)。何龙摄 记者从奇台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了解到,开展退耕还林以来,奇台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28万多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3.3万亩。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奇台县北部沙漠化、天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奇台县的森林覆盖率由年的5.83%提高到了现在的9%。 走上生态致富路 生态好转的同时,奇台县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推进过程中,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8月11日,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村民在退耕还林地采挖肉苁蓉。何龙摄 西地镇东地村村民王海瑞是该镇首批种植肉苁蓉获得收益的村民。年,他在自家亩退耕还林地里试种肉苁蓉并获得成功,如今他已经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亩,并带动了一批农民种植肉苁蓉,走出了一条生态致富路。 “刚种肉苁蓉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我也是自己摸索,还到南疆学习考察。通过尝试,目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家看到我种肉苁蓉能赚钱,心里就有底了,相信以后西地镇肉苁蓉种植户会越来越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王海瑞说。 王海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的亩梭梭林收获了4.2吨肉苁蓉,亩产为42公斤,每公斤最低收购价是12.5元,总收入5.25万元。“头年产量还不是最好的,以后种植技术成熟,肉苁蓉产量和质量会越来越好,能卖出更好的价格,甚至能吸引企业在奇台县发展肉苁蓉深加工。”王海瑞对未来肉苁蓉种植充满了信心。 “在第二轮退耕还林过程中,西地镇党委提出既要生态效益又要经济效益的思路,通过梭梭套种肉苁蓉,既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目标。”王吉录说,下一步,西地镇还要引导农民成立沙产业合作社,打通与药材商直接对接的销售渠道,积极探索防沙治沙与发展中药材等绿色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治理模式,让肉苁蓉特色种植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相关报道: “两山”理念新疆实践丨塔河人家眼中的生态变迁 “两山”理念新疆实践丨阿图什:荒山披绿衣宜居又增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35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