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7031_0.shtml 专家简介:麻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新疆农业大学干旱区荒漠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智库专家,以荒漠生态治理入选年度南京领军型科技创业()重点人才。 年9月—年7月,年9月—年7月两次赴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挂职副院长;年3月—年7月第三次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挂职副院长;年起受聘为新疆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从年至今,在新疆特色作物鹰嘴豆以及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过程中,他为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两校争取到18项国家级、省部级研发项目的支持,到位经费多万元,其中示范推广经费多万元,有效推进了我国荒漠区风沙治理、生态建设的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 在导致全球变暖的众多因素中,荒漠化不可忽视。有人将荒漠化称为地球癌症,深刻影响着全球的生态系统平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权威数据统计,截至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1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12%。可见,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遏制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 新疆自治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麻浩,年作为援疆干部,第一次赴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自此便开始从事新疆特色作物鹰嘴豆以及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承担了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援疆、新疆自治区重点研发等项目,取得了关键理论和技术的突破,获美国和以色列发明专利授权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23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30篇,教学论文1篇;主编教材1本。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多名。在推进我国荒漠区风沙治理和生态建设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突破传统,寻根溯源,科学治沙 据了解,当前的荒漠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依靠荒漠植被自然恢复和自我更新,主要是通过禁牧封育的方式。但因自然恢复和自我更新地区大多属于极度干旱、气温和地表层温度高且变化大、风沙作用强烈、土壤盐化严重等地区,生态环境异常恶劣,植被自然恢复和自我更新非常困难且需年限长。另一种是依靠人工辅助生态治理方式。人工辅助方式主要有飞播、灌溉(滴灌、喷灌等)和无灌溉等方式。飞播由于受环境条件影响大,恢复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目前较少应用;灌溉方式存在亩投入成本高(亩总投入成本至少在~元以上)、耗水量大、表层盐渍化、植物扎根不深、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目前采用的无灌溉或少灌方式,人工直播苗和移栽苗往往会受到干旱等多种逆境因子胁迫,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和保存率低(≤10%)等瓶颈问题。 此外,在荒漠治理过程中,国内外的科学家还发明了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而这些方法存在实用性差、成本高等问题,很难大规模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前人往往将荒漠造林保存率的原因归结于荒漠地区的干旱、高气温、风沙危害、土壤盐碱、小动物危害等诸多因素,采用的方法效果并不显著。麻浩自开展援疆工作以来,便带领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学术团队进行研究与探索,结果发现荒漠地区地表层(0~3cm)高温胁迫也是导致荒漠植物幼苗保存率低的主要因子,但这一制约因素总是在荒漠造林过程中被忽视,因此填补了人们在理论上认识的误区。 据了解,荒漠地区春夏季的白天大多晴朗无云,阳光直射、气温高、空气干燥,加之地表干燥、裸露,沙土比热小、导热能力差,使得地表层(0~3cm)受阳光和气温的影响极易出现≥50℃的高温,甚至出现80℃以上的极端地表高温。曾有人在吐鲁番流沙地上测得高达82.3℃、可烫熟鸡蛋的地表高温。由麻浩率领的南京农业大学与新疆农业大学学术团队,另辟蹊径从荒漠地表层可“烫熟鸡蛋”的高温这一逆境因子入手,以荒漠植物梭梭为研究材料,发现荒漠地表层高温可“灼伤”其幼苗,在许多荒漠生境下往往成为制约荒漠植物成活和生长的关键因子。荒漠地表层高温对植物幼苗的伤害可归纳为:①灼伤、灼死幼苗;②阻碍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间的营养和水分运输,从而妨碍幼苗生长;③引起生理伤害;④妨碍幼苗根的生长,导致扎根不深而被旱死;⑤几者兼而有之。 尽管人们知道荒漠地表层高温可以烫熟鸡蛋,但因人们往往认为干旱、风沙危害、盐碱胁迫等是造成荒漠植物自然更新实生苗、直播苗和移栽苗生长缓慢、保存率低的主要因素,却忽视了荒漠地表层高温作为逆境胁迫因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妨碍了荒漠植物自然更新、人工造林保存率的提高,影响了荒漠生态治理的进程。 在此基础上,麻浩发明了“免灌溉管件防护荒漠造林新技术”和“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并依托这些科技创新,实现了造林移栽的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荒漠移栽造林的保存率。并将荒漠生态治理与沙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荒漠生态产业化、荒漠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荒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推进了荒漠生态治理进程。 麻浩表示,植物幼苗期是其存活和生长的最脆弱时期。针对“荒漠地表层高温”这一逆境因子,他带领科研团队经多次研究和实践最终发明了“低投入、低耗水、高保存率”的“免灌溉管件防护荒漠造林新技术”(简称管件防护技术),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早春夜晚具有保温的作用,促进幼苗提前萌发;②春夏季白天可有效降低管件内部地表温度,防止“灼伤”幼苗;③可有效降低幼苗遭受风沙侵蚀和小动物对幼苗的危害;④操作简单、不需灌溉、亩投入少,既宜秋植也宜春植,既可直播也可移栽等;⑤适于多种荒漠植物造林或种植。如在梭梭移栽种植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梭梭幼苗的保存率(≥50%)和年生长量(≥20%)。以该项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成果于年通过了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生态、林学和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可为我国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将有效推进我国荒漠区风沙治理和生态建设进程,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已被编入年科技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节水治污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 在该技术示范推广的过程中,发现荒漠植树造林还存在以下难点和不足:①高质量、标准化的荒漠植物种苗的缺乏,影响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稳定性;②移栽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高、操作不规范,影响造林效果等。针对这些问题,在现有技术基础上,麻浩带领研发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南京三生万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丰达机械制造公司),进一步发明了“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技术”。 该技术拥有如下特色和优势:①采用设施条件下育苗防护筒育苗;②采用的育苗防护筒既起到育苗容器的作用,又使育苗与移栽操作有机结合,还可移栽后在野外为幼苗提供一个保湿、保温(早春)或降低地表温度(夏季)伤害、减少风沙侵蚀和小动物啃噬危害的生长微环境,保障移栽造林具有较高的保存率;③移栽机械化程度高;④节水、投入成本低;⑤基本可实现周年移栽造林;⑥适用于多种荒漠植物造林和移栽。年该项技术通过了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新技术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成为打造荒漠生态治理的“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规模化造林”新模式。 目前,两项新技术已经在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格拉玛干沙漠,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多个生境示范推广了10万多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依托创新,跨越瓶颈,促进产业化 多年来,国内外在荒漠生态治理方面都在力求实现机械化作业,但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始终无法突破。针对这一情况,麻浩带领团队发明了育苗防护筒,独创地、巧妙地将设施条件下育苗与机械化移栽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了目前国内外荒漠生态治理难以实现规模化和工程化的瓶颈问题,并通过不断地创新改进材质、构型和加工工艺,实现了育苗防护筒的可降解性和无污染化。 麻浩带领研发团队发明的育苗防护筒,既起到育苗容器的作用,育出了高质量、标准化种苗,又使育苗与移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还可移栽后在野外为幼苗提供一个保湿、保温(早春)或降低地表温度(夏季)伤害、减少风沙侵蚀和小动物啃噬危害的生长微环境,保障移栽造林具有较高的保存率。 通过对材质和构型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育苗防护筒(防护管)从最初的采用市场销售的PVC管材加工而成,到采用PP(聚丙乙烯)材质加工而成,再到现在使用秸秆采用最新工艺加工而成,实现了快速(0.5~2年)可降解性、无污染化和规模化生产。另外,针对沙漠沙质特点,麻浩带领团队发明了荒漠造林移栽机械,重点解决了目前国内外荒漠生态治理难以实现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通过不断地创新改进其可操作性,实现了从2人操作到1人操作的升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为了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麻浩带领研发团队进一步对移栽种植机械进行改进和完善,将移栽机械装置和动力机械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自动投苗移栽,使得每台移栽种植机械的操作人员从2人降低到1人,有效地提高了移栽种植效率。 依托科技创新,麻浩将荒漠生态治理与沙产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荒漠生态产业化、荒漠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荒漠生态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推进了荒漠生态治理进程和沙区的精准扶贫。 麻浩和团队遵循的理念是:与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共同体,根据企业需求,利用广阔的荒漠和丰富的荒漠植物资源,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种植技术,为其建立原料种植生产基地,满足其对原料的需求,促进其加工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反过来使其进一步投资,促进种植基地建设和发展,在实现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同时,形成荒漠生态产业循环经济。 基于此,团队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以及公益基金会合作,先后形成“荒漠生态治理模式”“干旱区绿色矿山模式”“种养加生态产业模式”“枸杞生态产业模式”“罗布麻生态纺织产业模式”“中水回用荒漠造林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林纤一体化产业模式”“林-草-养殖生态产业模式”“国家战略储备林杜仲生态产业模式”等多种荒漠生态产业模式,种植面积达到10万余亩,已创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 麻浩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是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全程推动成果应用和产业化过程,有效推进了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了多方合作的共赢。 培植特色,联合共赢,护卫环境 鹰嘴豆,生长于海拔约~m,对土壤要求不严,从沙土、沙壤土到肿壤土均可生长,但在排水好、质地疏松的轻壤土上生长发育得最好,因此国内外科学家都希望通过这一植物更好地治沙,同时创造经济价值。麻浩和自己的学术团队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通过广泛收集份国内外鹰嘴豆种质资源,麻浩和团队揭示了鹰嘴豆种质资源的营养和功能成分的遗传和加工特性,筛选获得各种成分高含量种质12份;揭示了鹰嘴豆医疗保健作用的物质基础;初步明确了鹰嘴豆耐旱性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筛选获得耐旱性强的种质2份,分离到25个与耐旱性等相关的基因并作了功能分析。构建了鹰嘴豆干旱胁迫文库、芯片、指标体系以及系列利用技术和方法,为鹰嘴豆种子功能蛋白、活性成分和优异基因的发掘利用奠定了技术和方法基础。 与此同时,与耐逆性相关的基因被其他单位引作树木和作物基因工程的基因源;结合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耐旱性等分析,系统选育新品种1个,累计推广10.45万亩,创经济效益万元。提升了我国鹰嘴豆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对于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周边国家也具有重要意义。 麻浩在多年的防沙治沙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他带领团队围绕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以及沙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阿拉善盟博隆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及其团队为核心,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创建了自治区级“阿拉善荒漠生态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更好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搭建了妥平台。 据了解,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主要目的是依托学科、人才、创新及政策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切实解决阿拉善乃至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荒漠化生态防治和沙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及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推动阿拉善地区的荒漠生态治理以及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在积极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荒漠生态建设、种养加生态产业建设等方面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应用工作。 另外,麻浩作为主要发起人还发起成立中国经济林协会竹柳产业分会,担任副会长和技术委员会主任。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荒漠化防治对科技和产业构建的迫切需求,组织相关专家和学科教师,重新凝练了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学科学术团队,从而为共同维护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严谨求实,助力发展,迎接未来 无论从学科建设角度,还是防沙治沙的长远目标考虑,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为此,麻浩主撰了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并亲自答辩,使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被自治区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获多万元的建设经费。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制定了该专业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保障了该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迄今已培养该专业本科生余人。 通过牵线搭桥,麻浩帮助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与湖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特聘这些高校的教师每年赴新疆对接指导教师、开展学术讲座、讲授种子专业课程等。对接指导了青年教师10多人、举办讲座10多次,讲授专业课程多学时,将内地高校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指导等成功经验有效地应用于新疆农业大学相应领域。由此产生的成果“瞄准生物种业发展需求,探索‘四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年获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麻浩还承担了新疆农业大学“‘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领域相关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围绕新疆农业大学在“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领域的特色研究和创新成果,紧密联系实际,对现有相关本科专业群在相关学科提升及其研发平台综合利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改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术交流以及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探索性和建设性研究、调整和整合工作,提高了“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领域相关学科本科专业群学生实践技能;丰富了“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领域相关学科本科专业群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升了“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领域相关学科本科专业群师资队伍素质。从而提升相关本科专业群的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教学和实践内容、质量和水平,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初步达到了为新疆乃至我国西北部荒漠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人才、成果支撑的目的,已取得显著成效。 麻浩作为方向主持人以及骨干研究人员,参与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干旱区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申报及其建设工作。 麻浩曾多次赴新疆麦盖提县、和田地区(墨玉、于田、策勒、洛浦、和田等)、尉犁县罗布泊、博乐艾比湖、吐鲁番市,内蒙古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阿巴嘎旗(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甘肃民勤等地陪同领导和专家考察调研和座谈,为新疆、宁夏、甘肃和内蒙等省市自治区荒漠地区地方政府防沙治沙以及沙产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例如:年4月3—8日,麻浩受邀作为亿利资源集团专家考察团一员受和田地区行政公署之邀赴和田地区考察调研,根据“荒漠生态修复、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考察调研主题,沿克里雅河深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乡及其周边地区、红白山区域、墨玉县光伏电站项目和附近湿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对和田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水资源情况、项目开发条件和旅游开发条件等与当地政府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和探讨;同年5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率5人调研组来新疆针对荒漠化现状和防治新技术进行调研,吉木萨尔县“免灌溉管件梭梭造林技术”示范基地就是调研组在新疆的第一个调研点,麻浩全程陪同并汇报了当前团队在荒漠生态领域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 年6月9日,麻浩组织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环境系专业教师及生态班全体同学一行44人,前往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部荒漠区“免灌溉管件防护荒漠造林新技术”与“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新技术”示范区及设施大棚育苗基地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并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27—29日,应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之邀,赴该校考察和调研,为学科建设和发展问诊把脉,规划设计和提出科学建设方案,并为校领导和青年教师作了2场“荒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学术报告。 年8月,陪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薛红卫所长一行考察吉木萨尔县“免灌溉管件防护荒漠造林新技术”与“设施防护管育苗与机械化移栽一体化荒漠造林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年,多次赴内蒙古阿拉善和呼和浩特,进行“荒漠生态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论证和正式建设工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防沙治沙,利国利民,却任重而道远。麻浩知道,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更需要年轻一代传承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共同建设“美丽新中国”的道路上贡献力量。为此,他唯有以学问为矛、以理想为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才能在防沙固沙科研领域开拓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 撰稿:高洁 (转自《中国高新科技》杂志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3900.html |